汉中旅游切换城市

㕵㕵㕵  查看地图

当前位置: 汉中旅游网 > 宁强县旅游

宁强县简介

宁强,原名宁羌,系卫、州旧称,古属梁洲,秦汉为葭萌县地。唐初在阳平关设三泉县,宋乾德三年(公元965年),三泉县直属京师,开我国历史上中央直辖县之先河。1935年红军长征时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,分别 建立宁羌、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。1942年元旦始用今名。1949年12月11日宁强解放。
    [概况]
    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角,南连四川,西接甘肃,自北而东依次与略阳、勉县和南郑3县毗邻。秦岭横亘于北,巴山绵延于南,是个南北交汇、襟陇带蜀、“八山—水—分田”的底中山区县。地理座标为:东径105°20′10″~106°35′18″、北纬32°37′06″~33°12′42″之间,全县最高海拔2103米,最低点52.0米,总面积3282.73平方公里。辖32个乡镇(其中11镇21乡)、366个行政村2459个村民小组,总人口32.63万人,以汉人为主,有回、满、壮、白等11个少数民族。耕地44万亩,其中水田7.6万亩,人均耕地1.48亩。
    [优势资源]
    境内气候温和,雨量充沛,生物、矿产、水能资源是宁强的三大优势资源。全县林木资源丰富,有树种282种,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有连香、杜仲等7种。林业用地316万亩,森林覆盖率49.8%,活立木总蓄量达419.8万立方米,有五丁关、红石梁两大林场。已初步形成以杜仲、天麻、西洋参为主的中药材,以木耳、香菇为住的食用菌,以核桃、柿饼为主的干鲜果等七大生产基地。生漆、油桐是宁强的传统项目,历史悠久。“宁强雀舌”、“金牛早”等名优茶叶,享誉海内外。野生动物有18目50科142种,属国家一、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0种。宁强草场资源丰富,适宜养殖。养牛、养羊、养猪、养禽为主的养殖业已成为县上的优势产业。
宁强地处宁略勉三角地带,成矿条件优越,境内矿藏资源丰富,列汉中市第二位。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1种,矿石量26840万吨,潜在价值达132亿万。其中金属矿藏5种,42个矿点,主要有铁、铜、锰、锌、金等,经初步探明,单黄金储量既有3万多公斤。非金属矿藏占全县矿藏的94%,构成本县矿藏的主体,主要有石棉、磷、硫、重晶石、大理石、花岗石、海泡石、菊花石等。
县境内有嘉陵江、汉水两大水系,蕴藏水能资源17.46万千瓦,已开发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.23万千瓦,正在建设中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——二郎坝水电工程计划装机5万千瓦,年发电量2亿度。
    [经济发展现状]
    宁强县经济以农为主,农林并举。粮食主产玉米、小麦、稻谷、豆类和马铃薯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,农业焕发出空前活力。县委、县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,确定了“一主两翼”的发展战略,即以粮食生产为主体,多种经营、乡镇企业为两翼,是农业生产连上新台阶。1982年以来,粮食连年丰收,1991年首创1亿公斤大关,比1980年增长46.2%,是解放初的3.1倍。199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亿元,粮食总产值达10.15万吨,多种经营总产值3.12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826元。
    改革开放以来,乡镇企业异军突起,由1978年的359个发展到1997年的9000余个。以采选、冶炼、建筑、建材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已初具规模。    1997年,乡镇企业总产值大4.38亿元,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9.4%,成为宁强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。 
    宁强工业有一定基础,解放前仅有火柴、造纸、制革等几家工厂。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,现在除具有八十余年历史的火柴厂外,还有水泥、油漆、电器、机械、食品、粮油加工及金、铜、铁、锰、石棉、大理石等采、选、炼工业企业。1997年工业总产值3.16亿元,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%,且名优产品不断涌现。境内省属企业有陕南石棉矿、八一铜矿、二郎坝水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、陕西省锰矿,市属企业有阳平关金矿。
    199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实现6,16亿元,财政收入2886万元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62万元。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2673元。
    [交通通讯]
    宁强自古为秦蜀要冲,以道路险峻而著称,解放前仅有川陕公路过境。现在,宝成、阳安铁路纵横县境,交汇于阳平关,108国道连地方公路穿腹而过。铁路、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。邮电通讯事业迅猛发展,开通了程控电话、移动电话和光缆通讯,无线寻呼进入省网,32个乡镇全部实现了交换程控化、传输数字化。电力上,阳平关110千伏变电站的建成,将彻底解决电力紧张的局面。经济的繁荣带来城镇建设的日新月异,城区规模不断扩大,面貌不断改观,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,成为城河辉映的宁强山城的新景观。
    [科教卫生] 
    解放前夕,宁强有初中2所,小学51所,在校学生3200余人,经过近50年的曲折发展,现有中小学校382所,有教师2800人,在校学生46222人。解放后,累计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1000多人,中专万余人。社会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,举办了三届“汉源笔会”,全国各地书画名家云集宁强,挥豪泼墨,有四位业余作者的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性书法作品展。
“科教兴宁”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,现有天麻、木耳、食用菌等科技研究所4个,有科技人员4000余人,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500多人。在天麻人工栽培、山地牛改良、食用菌高产栽培、飞播林管护等方面,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。
1983年,宁强卫生事业被列入陕西省三分之一重点建设县之一。现在,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3个,病床500余张,县城有宁强县医院、县中医院,乡镇皆有卫生院,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8%。
    [旅游资源]
    宁强地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“剑门蜀道”的东端,峰峦崔巍,洞壑瑰奇,飞流喷雪,林木葱郁,备秦巴之景观,容历史于一瞬。有三国名将赵云驻扎军队的“子龙山”,有相传大禹治水到过汉水源头的“禹王碑”,有陆游题诗的“龙门洞”,古时入川险道“金牛峡、五丁关、西秦第一关”遗迹犹存。诸葛亮经此而北伐,唐明皇越境而奔蜀。清初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宁羌发动反清兵变。历代名人骚客对宁强写下了不朽的诗篇。红军长征时留下许多时刻标语和其他珍贵的革命文物,是革命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教科书。 
    [五年规划]
    未来五年,宁强人民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,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,重点实施“五三”工程;依托三资(矿产、生物、水力),加快开发,抓好“双三”(玉米三项技术和三大产业,即种植业的烟、茶;畜牧业的猪、羊、禽;林业上的杜仲、食用菌、干果),产业起步,突出“三改”(国企改制、国道改线、旧城改造),扩大开放,强化三通(通路、通电、通水),夯实基础,三政同步(廉政、勤政、清政),协调发展。到2002年,计划国民生产总值达9.5亿元,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亿元,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4亿元,工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,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0.5亿元,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00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元。基本上建成农业强县,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,城镇面貌涣然一新,商贸流通更加活跃,贫困群众全部脱贫,部分进入小康,城镇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,生活质量显著提高。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市山区县前列。
    便利的交通、通讯,丰富的资源,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,为宁强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响应时代的号角,宁强正以更新的姿态,敞开山门,走出大山,内联外引,热忱欢迎天下贤士,八方商客本着“互惠互利、共谋发展”的原则来宁强投资,与我们一道兴办实业,用勤劳和智慧描绘新世纪的多彩画卷,共同把充满生计与活力的宁强带入21世纪。 
汉中旅游:
汉中市旅游 城固县旅游 佛坪县旅游 留坝县旅游 略阳县旅游 勉县旅游 南郑县旅游 宁强县旅游 西乡县旅游 洋县旅游 镇巴县旅游